来源:抄写作文网
2023-04-20 17:13:36
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中,为世俗所不解的行为太多太多。人们往往只看到某些事物表面的利益,却看不到在利益的背后,还有一种超越利益的价值存在。很多人都习惯于以自己的得失观去衡量他人的得与失、悲与欢,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因为缺钱而编写了一部话剧,上演不久即风靡全国。国王观看了之后,决定给他一份年金,然而却被卢梭严词拒绝。这种连国王面子都不给的行为,在当时人们看来是令人讶异和难以理解的。然而卢梭却说:“如果我要了这份年金,真理就完蛋了,自由就完蛋了,*就完蛋了。从此,我就要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靠阿谀奉承过日子。”
诚如卢梭所言,即使是再丰厚的年金,在自由和尊严面前也是无足轻重的。世俗的偏见和不解,只能衬托出卢梭内心的纯净与高贵。自由和尊严在卢梭的价值尺度上,是难以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坚守自己梦想的高地与心灵的净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浸润与同化,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古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毅然弃官还乡,归隐田园;今有从哈佛大学毕业,自愿去基层奉献青春的“最美村官”。这位村官坦言,他别无所求,只想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然而,几乎每一位到访者都曾请求他亮出哈佛毕业证书,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哈佛学子与普通村官这两种身份相差十万八千里,实在难以重叠在一个人身上。
以世俗的价值观去品评他人的梦想和追求,从而去判定光鲜靓丽的物质条件和虚无缥缈的梦想与追求之间的高低得失,这两者之间肯定会有巨大的落差。唯有那些追梦者才能深深体会“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精神内涵。
其实不单是现实生活,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也向我们传达着“追求梦想,不被世俗左右”的思想。《一千零一夜》中的商人辛巴德,放弃自己可观的财富去海上航行,历经艰险磨难,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悲惨世界》里的主教米里哀不仅原谅了冉·阿让的背叛,还将银器送给了他,从而换得了冉·阿让的新生;《沼泽地》中那位从未正面出现甚至被人们视为疯子的艺术家,在他人的不屑与鄙弃中表现出了一位追求精神自由的画家的高贵灵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追梦者的行为,大多世人眼里的悲剧往往却是追梦者孜孜以求的喜剧人生以及理想境界。
窗外树枝摇曳,一抹斜斜的夕阳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捧起已读了将近半本的《热爱生命》这本书。
又一个故事吸引了我:一天伐木工人去林中伐木,被倒下来的松树压在下面,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差点昏迷过去。可是他想道: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在这空旷的森林想有别人,不可能!于是,他开始试着用斧头砍树,但过不了一会,这把斧头就断了,他又用电锯锯树,同样无济于事。万分无奈之下,他开始锯自己的腿,简单的包扎之后,他一寸一寸地开始往前爬,终于他爬回了家!
读到这里,我被伐木工作这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折服。他是一个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人,这自然又让我想起了街头的那一幕——
那一天,我走在车来人往的街上,一个身体极度畸形的人吸引了我:他的头大得出奇,可身子却小得可怜,看上去十分像个小丑。我忍不住嘴角撇了一下,可心里却还是想看看他在干什么,于是,我跟在了他的后面,只见他拉着小车,小车上堆满了光盘,他正在挨家挨户地推销着自己的产品。可是,人们见他这副怪模样,都纷纷躲开了,甚至有些人还关上店门,不让他进。
他就像一只可怜虫,一脸哭啼啼的表情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十分孤立,这时一个年轻人走上前去,说:“给我10个光盘”。
那人的眉角一下子上扬起来,受宠若惊地问:“*10个?”
“对,10个,多少钱?”
“一个5元,10个,50元。”
那人从口袋中掏出钱,递了过去,接着说了句:“钱给你,光盘我不要了。”说着,就迈开腿准备离开。
畸形的人一把拉住他,说:“不行!付了钱就该拿东西,你们不用可怜我,我要自力更生,而不是靠你们给予,你把光盘拿去吧!”他的眉宇之中写着“不悦”两字,仿佛被人欺负了似的。
那个好心的年轻人见了,有些脸红,似乎感觉到了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拿起光盘走了。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光盘的他虽然身体畸形了,难看的很,可心灵却并没有扭曲,他依然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是呀,无论是伐木工人,还是街头的“畸”形人,他们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的诠释,那便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台湾作家杏林子曾说:“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都由自己决定,我们该对生命负责。”
此时,我舒展身子,看着窗外,夕阳染红了窗棂,树枝依然摇曳……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