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南网
2023-04-22 04:03:33
仲春明媚,日暖氤氲。
号角催征,逐梦新程。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了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我省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的劳模工匠群体,不仅持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还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社区广场,用“心贴心”“接地气”的互动交流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百姓心中,带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中作出更大成绩。
【资料图】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日前,省总工会聚焦劳模工匠的奋斗故事、改革故事与创新故事,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全省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实学术研究厚植家国情怀
孙世刚
人物名片
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公派留学生之一,孙世刚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期待前往法国留学,他时刻关注着祖国发展的信息,强烈的报国热忱在心中激荡。1987年底,在法国获博士学位的孙世刚毅然决然拒绝国外研究院所和高校开出的优渥条件,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担任一名教师。
回国后,孙世刚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专注于电化学、表界面科学、纳米材料和能源电化学研究,投身到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他常常教导学生,要追求永无止境,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技术需要赶超。在厦大,他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为我国电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未来的重大战略来谋划,这让从未停止对科技强国梦追逐的孙世刚倍感振奋。孙世刚曾在大会闭幕后动情地说:“我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回去,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引领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作贡献。”
孙世刚表示,他将与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潜心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精进的基础教育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
林占熺
人物名片
2000年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1943年,林占熺出生在闽西一个农民家庭。经济困难时期,他看到乡邻缺少粮食,于是坚定了学习科学技术、改善农民生活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菌业生产之间的“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以草代木”的大胆设想,于1986年发明了菌草技术,《菌草学》由此诞生;1997年,林占熺带着团队和六箱菌草种从福建直奔宁夏西海固,推行技术本土化、方法简便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20多年来,“点草成金”的脱贫梦照进现实,当地百姓亲切地称菌草为“幸福草”。
据介绍,在林占熺及其团队的大力推广下,目前菌草技术不仅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推广应用,同时早已漂洋过海,传播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人民,因菌草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如今的中国菌草技术,在世界各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播撒希望的绿色之桥、发展之桥、合作之桥、友谊之桥。“我们把依靠菌草技术取得的脱贫经验用于国际减贫事业,并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这也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一个新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林占熺说道。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年近八旬的林占熺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科研工作中。今后,他将带领科研团队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攻坚克难、再攀高峰,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农民的钱袋里。
做行业“尖兵”绘绿色发展画卷
余 虹
人物名片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燃料部燃料运行专工。
清晨7点半,年近花甲的余虹准时出现在输煤系统生产现场,第一时间巡查输煤系统运行状况和煤炭接卸情况,待早班同事们陆续到岗,他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工作。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巡检输煤系统来回5公里,余虹一干就是39年,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在巡查时发现设备隐患。余虹不仅是输煤一线的业务好手,也是技术革新能手;他还成立了“劳模工作室”,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为实现科学转型,他和团队围绕成型燃料的掺烧,反复试验摸索,最终“变废为宝”。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余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回单位后,他紧密联系基层实际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分享参加盛会的切身感受、所思所想和所见所悟,引领他们主动学、深入学;同时立足本职岗位,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转化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从输煤一线的普通工人,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再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余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输煤一线,诠释着何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表示,自己将继续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带出一支高技能的发电队伍,用不息奋斗书写新的荣光。
“披星戴月”为城市焕新颜
蔡月英
人物名片
2018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厦门市海沧市政建设管理中心嵩屿管理站环卫组长。
68条道路,175万平方米,蔡月英所在的嵩屿管理站负责海沧清扫保洁工作,工作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自2004年走上环卫岗位以来,蔡月英已经扫了近19年的大马路。19年来,她对待工作敢于创新、不怕脏、不怕累,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
环卫工作并不轻松,每天凌晨4点上班,9点下班买菜做饭,早已成为蔡月英的常态。夏天,她需要一趟趟地来回清运垃圾,光是制服就要湿透四五套;到了冬天,一天下来,手脚冻裂、起泡更是常有的事情。可蔡月英却将环卫工作当成了一门事业来钻研。
油污和口香糖等难以清理,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试验各种清洗剂,最后摸索出“工业碱+洗衣粉”这一法宝;“牛皮癣”牢牢粘在地上,她找到高压水枪这一去污利器……十几年来,蔡月英用坏了1800多把扫把,这些扫把都是她亲手捆成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让蔡月英和工友们满怀信心、充满干劲。“一生做好一件事”,走进蔡月英工作室,这几个字尤为醒目。她介绍说,这是党代表工作室,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她将用好工作室平台给工友们进行技能培训,一起做好城市“美容师”,扮靓城市道路。
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华锦先
人物名片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
走进龙岩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柏油路干净平坦,小洋楼宽敞明亮。其实,培斜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穷则思变,在华锦先带领下,该村从昔日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的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以“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大特色产业为中心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穷乡村最终实现了“华丽转身”。
1993年,华锦先从一张凉席起家,短短几年时间,带领村民创办了42家竹凉席厂;2003年,他带领全村发展竹茶产业,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500余亩,拥有茶叶加工厂4家;2013年,他将目光瞄准电商领域,打造“培斜淘宝村”。而后,他又创新“合作社+公司化”运作模式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培斜福海龙乡AAA景区,同心玻璃桥、跑马场等旅游项目。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30年来,昔日贫困村从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下,发展到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3.12万元,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目前,华锦先还在村里着手建设中草药研学基地,计划种植各类中草药材400余种,建成后将可面向群众开展提供中药材识认、药性功效指导等培训。
党的二十大闭幕至今,华锦先已累计参加宣讲上百场。对于未来,他表示将继续践行党代表为民服务的承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逐梦前行。
柔肩担正气巾帼护平安
李 斌
人物名片
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公安厅督察总队政委。
李斌,已从警27年,并曾在公安刑事技术岗位上度过了25个春秋。她曾多次参与重特大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检验鉴定,在公安部部署的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实现部督案件全破;在“团圆”行动中,她利用技术,使一批失踪被拐儿童家庭破镜重圆。多年来,她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细致的观察力和孜孜以求的钻研态度,诠释着铿锵女警的“铁血柔情”。
1996年,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斌来到福建省公安厅从事DNA技术工作。她长年埋首于各类血腥现场,为抓获一批又一批犯罪嫌疑人和命案在逃人员贡献力量。公安部部署开展“团圆”行动以来,李斌带领团队开展刑事技术攻坚会战,在一张张基因图谱中,分析着一组组数据、研判着一条条线索,探索排查解救历年失踪被拐儿童的新方法。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她和团队成功比中认定一批失踪被拐儿童,其中被拐时间最长的达41年。2021年,福建省公安厅李斌团队“团圆”行动战果列全国第一。
“‘人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汇。我在工作岗位上见证着全省公安民警为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所付出的努力。”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现场聆听报告后,李斌备受鼓舞。她表示,一切为了人民,不仅要当好人民的“保护神”,也要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面向新征程,她将立足公安职责,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高品质生活。
社区“领头雁”居民“贴心人”
林 丹
人物名片
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
“为群众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声音沙哑但铿锵有力,年过古稀仍热情不减,荣誉等身却低调务实,在福州,林丹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小巷总理”。她五十年如一日奔忙在社区,为居民服务,抓党建创新,以表率带队伍,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军门社区,位于福州鼓楼区中心最繁华的地段,社区内养老服务中心、少儿托管中心、社区办事厅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然而昔日的军门社区,却是墙壁褙着报纸的木屋区。1972年,林丹作为返乡知青回城待业,居委会主任邀请24岁的她到居委会帮帮忙,这一“帮”,就是半个多世纪。
林丹说,要做好社区工作,就要把居民的琐事、难事、烦心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吴老太无依无靠,林丹就当起她的“女儿”,长年累月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因先天残疾,社区居民李某一直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林丹主动找上门,不仅帮他申领了低保,还积极帮助介绍工作。建起长者食堂、托管中心、五星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现在的军门社区,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温暖,居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作为军门社区的“大家长”,她表示,要切实将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落到实处,持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德树人“臻”心不变
兰 臻
人物名片
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出生于畲族山乡的兰臻,对乡村有着别样的情愫,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一次下乡送教活动中,兰臻发现,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两节课时间,但学生在课上表现活跃、充满好奇。她明白,唯有帮助更多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才能真正为乡村孩子的梦想保驾护航。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想法就此在她心中萌芽。
“乡村教育需要人才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才能让乡村学子有更好的发展。”2013年,兰臻成立了“漳州市兰臻名师工作室”,获批“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工作室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福建省小学语文兰臻名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兰臻名师工作室开办“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15期,培养了近千名乡村教师,上万名师生从中受益。
作为福建省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有着35年教龄的兰臻感觉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在福建代表团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会议上,她就当地教育近几年发展情况作了发言,并表示期望政府能在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上再下功夫,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素质能力,让乡村孩子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今后,我将从稳步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扎实推进区域教研信息化等方面入手,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兰臻坚信,在不久的未来,一支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将成为点亮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