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游新闻
2023-07-08 07:05:37
□许江舰
(资料图)
“丁丁伐木向高岭,担荷斜阳下茂林。好共负篓城市去,卖钱买米度光阴。”一首古诗词描写了乡村农家人背柴时的劳动工具——背篓。在川渝地区,背篓又称背篼或背头,多由本地绿竹编织而成,林林总总,样式不一,用途广泛。
一
在背篓的家族中,还有一种用木头做成的特殊背篓,在笔者家乡渝东北忠县农村,乡民们亲切地称它“扁背”。它是乡里人背货物时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备受乡民们青睐。
没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人,不知扁背为何物,城里人更是寡闻。扁背由农村专业的木匠师傅精心打造而成。它通常取材于材质较轻、结构均匀、直径较大的桐木,截取约半米,挖空里面,做成一个上端开口较大、中间略扁,形似女人细腰的圆形木框。再安上两根经水浸泡、烟火熏过,由一片片细薄的篾丝编织而成的结实的背系。如此,一个形状奇特精巧别致的扁背就做成了。在扁背内,可置放草垫、毛巾、烟袋等生活用品。背东西时,将货物捆缚在扁背上端。乡民们常用它背收获的庄稼,甚至背石头、木料、肥猪等货物。扁背坚固轻便,结实耐用,不像一般的竹背篓,轻薄柔软,不能承受重物。它是普通的竹背篓不可替代的劳动工具,是乡村人智慧的结晶。
与扁背相依存的还有另一木制工具,乡里人称它“打杵”,是扁背必需的辅助工具。其形状如“丁”字,常用坚硬的青㭎树、枣树或其它杂树做成,外表打磨得圆溜光滑。当乡里人背负重物歇息时,便用打杵抵住扁背底端,暂时支撑,佝腰半卧,就地作短暂休息,而无须另觅他处搁放扁背。打杵能轻轻松松承受一两百斤货物而不断折。行走时,还可当拐杖,平衡身体而又省力,实乃方便耐用之物。打杵也可支撑寻常的竹背篓,与之联合使用。古人曾作竹枝词描述打杵的功用:“砍竹新编竹背篓,百斤重负力难休。好教两臂归圈套,一杵斜阳过岭头。”
扁背与打杵犹似两兄弟,篓不离杵,杵不离篓,可谓珠联璧合,须臾不可分离。
二
扁背主要活跃、盛行于上世纪90年代前。儿时生活在乡下,山间羊肠小路,七弯八拐,路陡难行。那时,几乎无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全靠乡里人肩挑背磨。
乡亲们收获庄稼时,用扁背背着沉重的农作物,穿沟越岭,爬坡上坎。累了,歇一歇,取出扁背里备用的毛巾,揩去脸上密密麻麻的汗珠。男人们,则拿出烟袋,裹一斗旱烟,悠悠地吸着,暂时缓解一下疲劳。那时,每家每户都要给国家上交公粮,他们常用扁背背着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艰难地行走二三十里路,将公粮顺顺利利背到乡粮站。勤劳敦厚的乡民,和那扁背、打杵,相扶相携,逶迤而行,煞是壮观!
扁背,给乡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不知成就了多少好事、美事。犹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壮年的隔房舅舅和二十刚出头的帅小伙老表,两父子共用一个扁背,轮流使用,光着臂膀,肩搭毛巾,顶着烈日,背沙砖、瓷砖、水泥、钢材等建材,从村公路边背到家门口,来来回回,忙不迭地,硬是用那扁背,背出了村里第一幢耀眼闪亮的洋房,由此,也给老表背来了一个漂亮俊俏的媳妇。
然而,扁背还不是乡里男人们的专属,它也曾造就、锻炼出乡里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印象最深的是咱院子的刘婶,圆脸盘,中等个,家里男人瘦瘦弱弱,她才是家中名副其实的主劳力。膀粗腰圆力气大,手臂、小腿上,肌肉醒目可见。背、挑、抬样样在行,不输村里的男人们。一次,刘婶的大儿子狗崽接媳妇,需用钱,准备卖掉圈里那头百多斤的大肥猪。肥猪被唤出了圈,刘婶吆喝着它要往场上赶,肥猪却一个劲地往回蹿,不愿走。刘婶急了,一不做二不休,吆喝家里的男人,三五几下手脚麻利地一齐把肥猪放倒,用绳索捆住猪的四脚,使其不能动弹,然后把肥猪牢牢地绑在扁背上,背起肥猪就往场上走。男人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忙不迭地给老婆又是递水,又是揩汗,终于赶到镇上猪市场,把肥猪给卖了。而后,又用扁背背回了家里需用的物品。刘婶不仅用扁背背肥猪,还背砖,背石头,给家里砌猪圈,热心热肠地帮村里其他人家。扁背是刘婶的衣食饭碗,随用之物。在村里,像刘婶那样身强力壮能背扁背的女汉子还不少。
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开始有了自行车、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等运输工具,它们先后替代扁背运送货物,与扁背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
在老表家中,摩托车、电瓶车、小车样样俱全,运送货物时,逮到哪个用哪个,那扁背已被搁置一旁,退居幕后。如今,扁背在乡村已鲜少看到,几成历史,仅有极少数乡民家里还存留着,把它作为永远的纪念。在老表的家里,至今还存放着曾与两代人朝夕相处,被汗水无数次浸渍的扁背。它默默无言,独居一隅,每当它结上蛛网,布满尘灰,老表会默默地擦拭它,清洁它,让它锃亮如新,容颜依旧。
扁背,早已被老表一家人视为特殊的成员,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它已定格在老表记忆中,融进老表的生命里,至今深深感念其功劳而不忍遗弃。
扁背,是乡民们劳动、生活的好助手,在帮助乡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功不可没。它们与乡民们同甘苦,共命运,承载着乡民们的梦想,演绎出多少乡村感人的故事。
扁背,是乡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是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系万州区作协会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